推拿治疗学复习整理2 1、最早记载中国脊柱推拿的古籍: 春秋战国时期的《引书》最早记载膏摩的古籍:《金贵要略》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首次提出按摩的古籍:《素问》最早记载推拿的古籍《五十二病方》 (推拿治疗小儿疾病)2、隋唐时期的推拿学术发展特点:一、 推拿已成为骨伤科疾病的普遍治疗方法, 对于软组织伤和骨折、脱位均有一定疗效二、 推拿适应证广泛,除了骨伤科,还渗透到内外儿诸科三、 广泛应用于防病养生四、 膏摩盛行五、 对外交流比较活跃3、金代医家张从正将按摩与针灸等归入“汗法”4、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手法总论”篇全面总结了正骨手法, 强调辨证施治选择手法 “一旦临症,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符合, 或推之就而复位, 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 碎断、斜断,筋之驰纵、 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提出手法要求: 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方称为手法也。告诫:手法亦不可乱施。 5、推拿治疗学专业技能的学习方法是:一、学习中西医基础理论, 熟知人体解剖结构、 运动生理、神经节段和十四经的循行以及常用穴的位置和作用二、专业技能学习方面, 先临摹技能动作仔细体会其中要领,再结合练习手法和功法。即“初与师合“手法练习达到身体协调一致, 用力自然、持久,动作灵活、连贯后开始人体操作训练, 体会手下的力量变化, 提高手感,逐步做到根据手下肌肉的反应而及时调整施力的大小。最后根据自我身体条件和力量的大小不同形成独具特点的操作方法。“终与师离”6、经络学说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一、 将疾病在个经脉所经过部位的表现作为诊断和辨证施治的依据,推拿临床特别重视某些点上的异常反应,如压痛、结节、条索状等病理反应二、 根据某经或某脏腑的病变, 选取相关经脉和腧穴, 运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三、 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在相应的经络上进行推拿施治。如额、面颊、牙齿、喉咙等部位是阳明经循行所过之处, 因此前额头痛、风火牙痛、咽炎等疾病都可作阳明经病变进行施治。7、如何理解推拿治疗作用中的 “理筋整复” 和“代针代药”?理筋是指推拿治疗舒筋缓急的作用。筋主要指软组织,肌肉软组织收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疼痛信号的同时还会引起保护性的肌肉收缩、紧张、痉挛,日久不愈造成挛缩。舒筋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