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洛阳市老城区道北路小学王瑞摘要:这是一例关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咨询案例。求助者是一名 11 岁的五年级男生,因学校生活不适应加之不良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形成攻击性行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经过收集基本资料,综合考虑求助儿童的特点,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在家长配合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咨询师采取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减少直至消除求助幼儿的不良行为,帮助其重新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模式,并对求助者行为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解决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深入详尽的分析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咨询效果。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阳性强化法、合理情绪疗法一、 一般资料李华,男,11 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独子。由该生班主任教师领至咨询室,言称无法管教。身高大约 1.40 米左右,看起来很瘦弱,脸色苍白,但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初中文化,以开小卖部为生,母亲初中文化,家庭妇女。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心理测验结果:《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 CBCL》测验结果:总粗分 57,超过分界值 40 分;标准分 71 分,高于常模(50,10)两个标准差。二、主诉李华称,“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然就吃亏了”;“我没欺负人,都是别人先惹我”;“讨厌老师,瞧不起人,对我不公平”;“讨厌同学,大家老是欺负我,看不起我”;“现在没兴趣学习”。三、观察和他人反映父母主诉:因为是独生子,家里非常宠爱,尤其是爷爷奶奶,更是凡事都由着他。孩子三岁前,爷爷奶奶断断续续帮忙带着,像小皇帝一样伺候着,后来父亲发现这样不行,夫妻两人坚持自己带,与老人分开住了。孩子读幼儿园时就比较好动,坐不住,与同学相处不太好。读小学时,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情况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课也不听。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为此转学一次。曾怀疑他智力不正常,带他到南昌医院看过,可医生说他智力正常。平时在家喜欢一个人呆,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父母管教,就与父母争执,有时会与邻居吵架。班主任处了解到的情况:该生成绩特别不好,又喜欢上课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