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本文主要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别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化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 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纳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老师采纳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假如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纳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 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 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别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