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教育支付能力思考 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比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①,199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元。近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均等程度已经很高。根据卡恩、李思勤的讨论②,1995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分布。将城乡一起计算,全国收入最高的 10%的人,获得了总收入的%,是收入最低的 10%的人的近 18 倍;农村收入最高的 10%的人,获得了农村总收入的%,是收入最低的 10%的人的近 15 倍;城镇收入最高的 10%的人,获得了城镇总收入的%,是收入最低的 10%的人的 8 倍。 利用上述 1995 年的收入分配讨论结果,假定 1999 年的收入分配结构与 1995 年相同,并假定各地收入分配结构、户均人数相同,按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农村户均人数人,城镇户均人数人,以及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统计资料,可以计算出1999 年全国及各地区分农村、城镇每个 10等分组的户均年收入如表 2、表 3。从这两个表可以看到,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不仅存在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按全国平均数比较,城镇户均收入是农村的近 2 倍。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距大于发达地区,如上海城镇居民户均收入是农村的倍,贵州城镇居民户均收入是农村的倍。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比城乡之间的差异还大,上海城镇居民的户均收入是甘肃的倍,农村户均收入是甘肃的 4 倍,而上海城镇居民的户均收入是甘肃农民的 6 倍。由于居民支付能力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居民间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导致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巨大差异。 二、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估量 我们将农村贫困线上的人均收入作为农村居民的必要支出,以城镇困难户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城镇居民的必要支出。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规定,世纪末的农村贫困线为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纯收入 500 元③,相当于 1999 年的元。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9 年城镇困难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为 2328 元。我们假定每户有 1 人上大学,则除上大学的人以外,农村户均人口为人,城镇户均人口为人,用户均人数乘以人均必要支出,可以得出户均必要支出。农村户均必要支出为×=3096 元,城镇户均必要支出为 2328×=4982 元。我们假定扣除必要支出后的余额都可以用于支付高等教育,将各收入组的户均收入减去户均必要支出,就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