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学案【使用说明】1.课前 25 分钟根据课前预习学案部分,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3.检测题限时 5 分钟内完成;带※号的为选做题。【课前预习案】【使用要求】1.课前 25 分钟根据课前预习学案部分,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2.预习检测限时 5 分钟内独立完成。3.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概念请及时的提出来。【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基础知识梳理】要求:利用课前 25 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 从事物之间来看: ② 从事物内部来看: ③ 从整个世界来看:(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1) (2)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 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知识拓展】1.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2.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这两种认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