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赤赋壁》——《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 喜欢苏东坡(节选) 同步素材(苏教版必修一)一、豪放派:宋词中的一个流派,以苏、辛为代表。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很强的思想性,风格豪迈奔放。有的词也有清新质朴的特点。 二、苏轼的词风 在苏以前,柳词曾风靡一时,“天下咏之”,这在士大夫文人看来,尤其是对正统文学的一种挑战,因而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虽然同样是写作“曲子词”,然而晏殊却要罢黜柳永,但是柳词之势却未减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那么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在创作实践方面拿出过硬的成果(即一种新的成果或一种新的词风),来抵制和冲淡柳永“俗词”的影响。在这方面,晏殊那种虽高雅却仍“香艳”的词作和词风就显得无能为力——拿“妇人语”(蒲传正评晏殊之语)去对抗“女儿词”,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故而,苏词就得另去开拓新的题材疆域,建树新的词风词品,才能真正“除旧布新”,连东坡自己都说他欲“自成一家”的词风词品是冲着“柳七风味”来的。而如何才能“自成一家”呢?归根到底,那就得将他的深厚的士大夫文人的人格和修养,将他的“自家面目”(包括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融注到词中。 故,苏词苏诗,都一样映照出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浸润着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气质修养、禀性风度,是一种活泼泼、全方位的新词。比之传统的(风花雪月的)“艳词”“开放”或“开拓”;比之柳永的(言情)“俗词”却严肃或正经。因而,可以说,只有到了苏词,词品才和人品基本对上了号;只有到了苏词,才真正回归到社会生活的“娘家”中去;也只有到了苏词,才真正找寻回在艳词、俗词中失落已久的士大夫文人的灵魂。 三、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21 岁中进士后获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赏识,顺利走上仕途。但因年轻气锐,又因其世界观和政治观中保守部分明显和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观念发生矛盾,后主动调离京师,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约十年。又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 103 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