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 5 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