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三境界”所谓境界,本指土地的界限,也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媒体上的“三境界”很多,大都指感染人的气氛、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或者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环境、思想情调以及一定的艺术高度、技巧完美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三境界”的提法滥觞于王国维。众所周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的本意是说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环境、思想情调以及一定的艺术高度、技巧完美的程度。其实,这不只是做诗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从事艺术创造的境界,也是我们生活的境界,事业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参禅三境界其实,早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就提出了参禅三境界:“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当然,王国维利用古诗词来重组的“三境界”和大和尚的参禅“三境界”是两码事,无非用旧瓶装新酒。但这一装就装出名堂来了,原本并不精彩的几句老词,经他这一重新排列组合,赋予新意,立刻熠熠生辉,变成千古名句,或许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由于王氏““三境界”形象生动,流传迅速。久而久之,境界的本意逐渐被人淡忘,而引申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情况”。于是,读书、写作、做事、做人、为官、经商、从艺,自然都与境界有了关连,都可以具有不同境界,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如此,成就小事业、小学问者也概莫能外。或许是王氏的“三境界”论影响太大,后人“续貂”者不少,花样翻新,却难有能与王氏比肩者。毕竟,王氏的“境界”论不仅是出自大家手笔,而且是尽毕生心血学识所凝,他人的新“境界”说,也可作为我们茶余饭后较有趣的文字小品。创业三境界有人用《桃花源记》中三段话来比喻创业三境界:“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喻创业之决心,为第一境界;“初极狭,才通人”,喻创业之艰辛,为第二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为第三境界,喻创业成功后的收获。此三境,虽然“续”得过于单薄,弱不禁风、;但短小精悍,倒也能自圆其说,颇有韵味。 婚姻“三境界”有人以苏东坡悟道诗来比喻婚姻“三境界”,。新婚燕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