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时数】 三学时第 一 学时《秋兴八首》 自主探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资料卡:杜甫(公元 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 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诵读诗歌: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合作探究 用心 爱心 专心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小组探究展示(1)、题目是什么意思?(2)、诗句的字面意思(3)、诗中出现的意象。(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2、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