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读张慧瑜的《影像书写 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高中语文 读张慧瑜的《影像书写 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_第1页
1/1
读张慧瑜的《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 这几天语文进入了期末复习阶段,没有了备课的压力。我正好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读了几本书,这两天读完的是张慧瑜的《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一书。 张慧瑜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的博士生。虽然我已毕业多年,但是戴锦华老师仍旧在我的阅读视野之中,不过戴老师现在已很少出书,我也很难一睹大师的文字风采,手头的几本书倒是经常翻翻。所幸的是,戴老师的弟子们已经出山,既然无法直面戴老师那就通过弟子衣钵,来侧面仰视一下戴老师的学术吧。 本书最精彩最迷人的部分在于第一辑,即作者对近几年出现的几部影片的文化研究式的分析与解读。例如贾樟柯的《世界》、《三峡好人》,李杨的《盲井》、《盲山》,这几部影片我都看过,有些不能公映,只能采取“地下播放”的形式观看,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好看”,但是不能够从理论深度特别是分化、社会层面进行解读。作者从“后冷战时代的电影叙事”的角度分析了电视剧《潜伏》,认为谍战剧其实延续了后冷战时代的文化想象,这与戴锦华老师分析《色戒》是一致的。作者从“大众明星与国家认同”的角度分析了《建党伟业》,认为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国家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既实现了主旋律的价值,又获得了主流观影群体的认可。”作者从“民主主义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了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系列,分析了葛优的文化功能等等。这些精彩而睿智的分析让我对这些电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启发着我的观影理路。 张慧瑜对电影的分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分析观影主体。在他看来,中国的观影主体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这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企业白领、小资、公务员等等,他们具有稳定的收入(大学生具有潜在的收入),可以花时间、花钱进入影院,他们可以上网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而九十年代之前的观影主体则是农村的普通老百姓,这种变迁其实是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因为昔日的农民很多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他们已经不再是观影的主体了。一些影视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裂痕,例如《裸婚时代》等电视剧。应该说,作者对影视的分析是独到的,视角是广阔的,从文化、社会阶级、政治等角度分析电影,确实印证了“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的观点。 书很快读完了,书里的内容或许很快就忘记了,但是这不能阻止我读书的热情。在家里,在办公室,读着这些似学术非学术、非学术而似学术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读张慧瑜的《影像书写 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