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卑微,才识超群—— 《史记》中的门客形象浅析在中学课本中,有一群人物,因出身卑微而常被人忽视,但是这群人中有的才智超群,有的胆识过人;有的舌战群儒,屡建奇功;有的官拜相侯,炙手可热;有的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在战国时代,他们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这就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组门客形象。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蔺相如、毛遂、侯赢、荆轲,就是其中的代表。下面想结合教材对这几个形象作简要分析。勇敢机智、以国为重的蔺相如。蔺相如原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他有智有勇,能言善辩,且热爱国家,不畏强暴。正因为他能以国为重,所以才能自告奋勇,送壁到虎狼之国的秦国去;正因为他勇敢机智,才能巧妙地完壁归赵,而且能冒着生命危险,义正辞严地廷叱秦王,在渑池会中威逼秦王,叱退秦臣,同秦国君臣针锋相对;正因为他以国为重,才能顾全大局,不讲私怨,对廉颇的欺辱一再忍让,终于感动了廉将军,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并共同对敌。课文一共选取了有关蔺相如的三则小故事,而“完璧归赵”一节最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秦王提出以十五城易璧后,赵国君臣陷入了“予”与“勿予”的矛盾之中,而蔺相如一出场几句话,就把“予”和“勿予”的利害分析得清清楚楚,并自愿出使,保证“城不久,臣请完璧归赵”,何等智慧,何等胆略!到了秦廷,他先是礼貌地把璧给秦王,当观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就不动声色地将璧巧妙取回,并演出怒发冲冠一幕,以威胁秦王,其实这是他捕捉住了秦仗势骗璧的心理而故意为之的。秦王见他如此,果然赶快“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当然骗不过他,他假装受骗,暗中派人送回璧,自己却勇敢地留下。在秦设九宾之礼准备受璧时,他出人意料地告诉秦国,“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为暗中送璧回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接着又表示“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送璧来,秦先割十五部予赵,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最后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事已至此,秦王又能奈何?结果“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蔺相如“毕礼而归”。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他的机智、勇敢、爱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二、胆识超群,才能出众的毛遂。《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原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课文开始,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军队,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