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课 鸦片战争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实际,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认识西方侵略对我国政体的外部性冲击,特别是战败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第一目“虎门销烟”,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第二目“《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略讲经过,主要谈结果;第三目“第二次鸦片战争“概述了战争起因、经过和后果,其中也谈到了战争影响的结果之一——洋务运动的发起。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巨大,它是近代中国百年耻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本课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设计理念:本节课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指导,以主题式教学为目标,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把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香港回归的录像、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场景,拉进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以情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鸦片战争爆发背景、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过程与方法 1、图片及战争视频资料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3、学生分析本课中的信息资料,可提高动脑思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鸦片危害的学习,受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2、通过关于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同学们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3、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通过火烧圆明园的学习 ,学生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