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案 (人教版必修 2)庖丁巧解牛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服装的变化服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它能最显著、最充分地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封建制度的等级性首先在衣冠服饰方面有强烈的表现,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赋以天道、伦理和身份地位的诸多含义,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由此形成衣冠之治的规章和制度。官僚权贵、士农工商穿什么衣服都有明文规定冒犯的被认为“僭礼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不当而获罪的史不绝书。古人的衣冠服饰不仅是防寒、实用、审美的消费品,也是等级序列、伦理政治的物化形态。近代以来,我国的服饰受西方影响,变化很大。第一批穿西装的是广州、上海的买办,继而是留学美国的幼童经过与学监的斗争,开始穿西服,同时,还剪掉了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20 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更多的青年学生抛弃传统的长袍马褂,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的中山装开始成为新派人士穿着的首选。伴随着我国国门被打开,外国的纺织品大量涌入,洋布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洋衣洋袜逐渐流行。2.饮食的变化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饮食结构南北分明。随着近代的开埠通商,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牛奶、汽水、啤酒、咖啡、面包等食品,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3.住宅的变化在近代,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依然是我国人民住房的主流,但在沿海城市里,随着西方侨民的日益增多,西式住宅也不断增加。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也开始效仿盖起了洋房以炫耀他们的财势资本。同时,也为我国的建筑业增添了新的内容。4.风俗习惯的变化清军入关以后,强迫所有的男子都要留辫子,并为此杀了不少不愿留辫子的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投身革命的人士奋起剪断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政权的决心,使剪辫子带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宣布“有不遵者,以违法论”。但是,在农村,女子缠足仍然没有停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废除了这种陋习。在大城市,由于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特别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