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那些事儿作者:卢昊 “前半夜看看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看看自己为什么挣得那么少,想想别人为什么挣得那么多。”54 岁的北京市民周惜文笑着对《望东方周刊》说。 2011 年 8 月 24 日,新一期《胡润财富报告》白皮书显示,中国大陆千万富豪已达 96万人,平均年龄为 39 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平均主义被打破,各行业工资格局也明显“分化”。 第一个时期:1985-1988 年 1985 年,中国经济逐步“火热”起来,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 9.3%,这是自 1980 年 以 来 中 国 的 CPI 增 速 第 一 次 突 破 5% , 此 后 的 四 年 这 一 数 据 分 别 为6.5%、7.3%、18.8%和 18%。不过,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知道。“当时的感觉是,工资隔年涨一下,还出现了一波很厉害的抢购风。”周惜文说。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个通胀时期,各行业的工资收入格局又如何呢? 以 1986 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1271 元,根据大类行业“排队”如下: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1746 元,建筑业 1486 元,交通运输和电信业 1448 元,科学事业和宗教文化 1422 元,金融保险业 1300 元,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300 元,教育、文艺和广播电视业 1272 元,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 1268 元,房地产和公用事务管理业1255 元,商业、餐饮、运输和仓储业 1112 元,农林牧渔业 1019 元。 “搞地质勘探的赚得多是正常的,他们是专业人才,而且长期在野外,工作环境艰苦。”周惜文回忆说,由于差距很小,彼此之间的“羡慕嫉妒恨”也远不如今天这么强烈不过,周惜文当时在美院工作的父亲和学校里的高级专家很熟,这些专家的工资“凌驾”于大多数人。“因为外聘的关系,他们一个月挣的钱比一般人一年的钱还多,着实让人羡慕。”周惜文这样说。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已经有人凭劳动和机遇拿到了高工资。在深圳,来中国挖第一桶金的外资工厂正“茁壮成长”。蛇口着名的港资凯达玩具厂一个普通的女工,月工资可以挣到 300 元以上,加上各种福利,以至于有了“娶女就娶凯达妹”的说法——那是农民工们最幸福的时光。 在那个“火热的时代”,人们似乎逐渐发现了一条“真理”:单靠工资无法成为这个社会赚得最多的那一群人。 当时,中国的高收入阶层属于个体户、私营业主和企业承包者。“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当时的一句顺口溜。《中国青年报》当年的一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