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转型发展再出发”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最近,北京、上海、广东纷纷调低经济增速目标,主动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和余地;未来数年,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将大幅削减钢铁、水泥、焦炭等产能,以加快大气污染治理。这些行动,无疑会使增长速度慢下来、“账面”不好看,但却彰显了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转型发展再出发”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依然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经济总量上不去,GDP 排位不靠前,如何体现地方实力、发展能力?会不会影响政绩、耽误升迁?这样的纠结,导致一些地方在转型发展中做“虚功”。一些干部口头表态“不再唯 GDP 是从”,一到本地区,还是爱说“发展不足是最大问题”;一些地方提纲挈领时把升级转型放在前面,一到具体工作,还是老想着上项目、抓投资,一副“降速可以,不在我这儿就行”的派头。 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这是中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更不要为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国排位等纠结”。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已经不光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为什么有些同志还仍然对发展速度、经济总量指标看得很重?不抓紧甩掉 GDP 排位的包袱,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还等什么呢? 区域竞争是解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把钥匙,但也有副作用。比如,很多地方爱算这个账:前面有谁后面有谁?前面那个能不能赶过去?后面那个能不能甩得远一点?这种心态和政绩观要调整,各地要主动拿掉紧箍咒,GDP 排位即使下滑了,但把绿色发展工作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做出贡献了,那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很多干部心里应当清楚,30 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已经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如果不加快发展转型,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大幅攀升,资源、环境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分析一些地方的 GDP 构成,有的高度依赖煤炭、铁矿等资源,但其资源已经趋于枯竭;有的高度依靠制造业,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大量过剩;有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扪心自问,这样的增长方式还能持续多久?表面光鲜的数据还能让自己笑多久?“黑色GDP”模式还能让群众忍受多久? GDP 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不是不重要,而是要辩证看、全面看 。靠“高投入、高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