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想象中的世界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待遇,有点像东方明珠之于上海。你远远看得见塔了,就会被纪念品小贩围住;许多路标都会指给你看:如何更简捷地接近塔。与铁塔隔河相望的夏约宫是公认的观塔好景点,所以游客遍布,以至于夏约宫后的烤肉小贩,都精通法、英、德、西、中、日诸国语言,嘴里跑马灯一样溜七八国外语叫卖。但你跟巴黎人提到铁塔,他们就会流露出上海人听到东方明珠和南京路的表情。这种表情用语言描述,就是:“得了吧,游客才去那儿……”世上有许多 LOGO,在这个时代化做图片,流窜进每一个移动终端。所以我们时常会误解这个 LOGO 的威力。以巴黎而言,一个游客听到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圣母院、香榭丽居就能滔滔不绝,知识渊博可能胜过个地道巴黎人。类似的,当我试图跟一个巴黎人念叨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时,他会一边虚与委蛇,一边眼神流露歉意——就差直接跟我说:“其实我们对这玩意儿,没那么感兴趣。”某天法语课上,一群亚洲人里,跑进来个巴西白人同学。我们立刻印象流地想到巴西的足球、桑巴和 BOSSA NOVA 音乐,试图拿这些做敲门砖,跟他开聊。该同学憨厚地表示:不看足球,不懂桑巴。BOSSA NOVA?不知道。一个迷恋小野丽莎的日本姑娘急了,赶紧报小野丽莎的名字:日本巴西混血的歌手,听过吗?巴西同学泰然自若地摇头:没有没有。众人面面相觑,若非不好意思,几乎忍不住再问一遍:您真是巴西人吗?当然是的,只是和我们想象里的不同罢了。在巴黎,你有机会见到世界各地的人。当你跟美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并不都对白宫、奥巴马、自由女神、好莱坞、布兰妮的绯闻、梦露的大腿、纽约洋基棒球队感兴趣。当你跟英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也可能对莎士比亚一问三不知,并不人手一本《哈利·波特》,而且对伦敦奥运会和贝克汉姆也没有十足热情。你跟法国人聊电影,说到伊莎贝拉·阿佳妮和苏菲·玛索这些女神级名字,再加几个让·雷诺、德帕迪约老戏骨时,他们也并不都会做知心贴意状;你跟法国人说中国电影,会发现能跨越障碍、让法国人听了就满脸“噢我明白了”表情的中国电影名字,其实也无非莱斯利·张(张国荣)、托尼·梁(梁朝伟)等几人罢了。许多时候,一个人特意跑去旅游的陌生城市、搜着店名去排队的名吃、朋友那里借来的书,倒会格外熟悉些;反而是自己所处的城市、小区后门外的小吃、已经买在书架上积灰的书、已经在身边很久的人,了解得少。我们生活在一个 LOGO 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