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情景激趣】 右图反应的是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商鞅变法时,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二百两。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一千两。”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一千两的重赏。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目标明晰】课标要求: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知道变法之前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重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 2、商鞅变法的内容。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大变革时代1.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 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 逐步得到认可。2.政治上(1)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瓦解了原有的 统治秩序。(2)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 和进行社会变革。(3)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的 。3.思想上(1)儒、墨、法等派别纷纷兴起,“ ”局面形成。(2)形成中国历史上的 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思维拓展】1.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背景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争霸战争的推动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目的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代表利益新兴地主阶级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措施一是变革旧的经济基础;二是改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和巩固统治需要的新制度影响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壮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达标做题】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属于经济表现的是( )①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邯郸、宛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 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弱化 ④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3、陕西吴起镇因与改革家吴起相关而得名。吴起的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 )A.限制贵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