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2.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备课时间2007\10\26 上课时间2007\11\6总课时数20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1、按生产要素分配教学难点1、按劳分配的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十七大”报告第八大条第三款的内容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入新课。二、授新课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62-63 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有何意义?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