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1/3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2/3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3/3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⑶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P98 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 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 第二段①②③⑵ 工业:P99 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 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⑵ 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 见 P99 第 3 段④ 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①②③ 见 P99 第 4 段▲注意:⑴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用心 爱心 专心⑵ 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 内容:P100 第一段 ①②③(A、B、C)⑵ 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⑶ 原因(P100 第二段)①②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⑴ 内容:(必修Ⅰ P121)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⑵ 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注意:1.苏联解体的原因:⑴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⑵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