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四十)1.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B)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所谓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故选B项。2.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C)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及耕者有其田,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强调土地私有,与题干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孙中山选集》:“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D)A.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解析根据材料中“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孙中山强调反帝以达“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反清信息,排除A项;B项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解错误;题干认为应“与民众深切结合”,但并不能说明其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排除C项。4.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此番话表明孙中山(B)A.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B.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C.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D.着手进行国共合作解析题干并没有分析革命失败的原因,故A项错误;民族主义原意为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清政府,但题中“各国还是压制的”,表明民族主义还要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正确;正式提出新三民主义是在1924年,故C项错误;国共合作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5.(2018·广东惠州二模)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C)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解析根据所学,代议制民主本身也是民主政体的一种重要形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可知,孙中山认为应当实现全民直接的民权,对治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谈了孙中山的个人认识,并未涉及学习西方的问题,故D项错误。6.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C)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思想,但是并不能认为孙中山赞同共产主义的理念,而是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希望中国避免,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的道路,故选C项。7.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