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 2 课 诗两首-雨巷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 【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课前预习】1.现代诗派简介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 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32 年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41 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 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 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课堂探究】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2.《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14、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1)雨巷。(2)丁香。5、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