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单元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经济特区的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设立 (1)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 P58 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14 、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1)开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