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三、教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2.横波、纵波演示仪;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二)教学过程设计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 1 所示)(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图 2 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 1 到 18 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 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 T/4 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 1 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 2 的振动较质点 1 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 3 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 4。第三行表示经过 T/2 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 1 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 4 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 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 3T/4、T 和 5T/4 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