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12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来源:生物群落周围的非生命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矿物质等)。 <2>过程和特点:主要是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然后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物体死后,又被分解的简单的无机物质回归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生态系统是通过这种循环利用物质来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6.生态平衡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即生产、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体现在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 <2>特点: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变化和发展中,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3>人类活动和生态平衡:①递循生态学规律办事,可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②违背生态学规律办事,如:环境污染、滥伐森林、掠夺式开发采集和狩猎等,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三.自然带1.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大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热量与水分的差异,在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且在地表占有一定的宽度,呈长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quot;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2.陆地上的自然带: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约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各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3.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成因特点纬度地带性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的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但又在这一热量带内水分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与纬线大体平等伸展经度地带性主要是从沿海往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即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也在一定温度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等伸展成条带状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在较低的纬度地带,相对高度大的山,垂直自然带最明显,种类也最多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响非地带性分布 [复习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