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 2.1.1 节平面(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师: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师:那么,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平面含义师: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师: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一学生上黑板画)之后教师加以肯定,解说、类比,将知识迁移,得出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 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 2 倍长(如图)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 α、β、γ 等表示,如平面 α、平面 β 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AC、平面 ABCD 等。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课本 P41 图 2.1-4 说明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点 A 在平面 α 内,记作:A∈α点 B 在平面 α 外,记作:B α 2.1- 43、平面的基本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 P41 的思考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边,可以看到,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了桌面上,用事实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公理1DCBAααβαβ·B·Aα·B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42 前几行相关内容,并加以解析)符号表示为A∈LB∈L => L αA∈αB∈α公理 1 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的平板仪等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 2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符号表示为:A、B、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α,使 A∈α、B∈α、C∈α。公理 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教师用正(长)方形模型,让学生理解两个平面的交线的含义。引导学生阅读 P42 的思考题,从而归纳出公理 3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表示为:P∈α∩β =>α∩β=L,且 P∈L公理 3 作用:判定两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