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⑴ 简述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⑵ 概述“二二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⑶ 探讨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落实课标一、历史背景1、必要性:19 世纪中期,农奴制成为俄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①接受西欧资本主义启蒙的青年军官不满沙皇专制和农奴制,1825 年发动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②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文学家和思想家激烈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促进了思想解放;③ 1856 年俄在与英法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克里木战争中残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落后,激化了社会矛盾;④全国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加剧了农奴制危机;2、可能性:①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③俄国摆脱贫穷落后局面的强烈民族愿望。为了化解矛盾,增强国力,开明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61 年被迫改革。二、改革内容及认识1、“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规定了农民的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民同时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这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发挥。但是,农民买地需负担昂贵的赎金和各种义务,改革成为地主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同时,农民还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2、司法制度改革: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制,陪审制度与律师制度开始确立,但司法改革发展的非常缓慢。3、地方自治: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模式,民主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但实际权利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三、历史影响1、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逐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政治上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司法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法制化进程,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民主化。3、经济上俄国获得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资本和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崛起;用心 爱心 专心1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局限:改革是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俄国的社会矛盾仍然尖锐,整体实力仍然落后于其他欧美国家。用心 爱心 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