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13分类比较、掌握特点,明辨变异与进化问题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蓝藻、毛霉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C.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都可能出错,发生的变异都是基因突变D.由于联会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互换后的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豌豆的圆粒(D)和皱粒(d)产生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皱粒性状不能遗传给后代B.皱粒豌豆的产生属于基因重组C.由于发生了碱基对增添,故发生了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新基因D.图示说明基因通过直接控制淀粉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3.右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细胞()A.只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B.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C.含有3个染色体组D.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4.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C.EF所对应的时间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5.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B.“嵌合体”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C.“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D.“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6.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14号和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异常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该女子体细胞中只有45条染色体但表现型可能正常B.DNA的断裂、错接是形成这种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C.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女子可产生6种不同配子D.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没有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7.下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产生的突变必随精子传给子代B.丙、丁细胞分裂时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C.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D.乙、丁细胞分别含有4个和1个染色体组8.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甲和乙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甲和乙的关系一定为竞争C.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自然选择使甲、乙和丙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9.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A.50%B.60%C.40%D.100%10.团头鲂(2n=48)是我国一种名贵淡水鱼类。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野生型团头鲂一定数量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不分裂出极体(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这些次级卵母细胞在室温下最终发育成团头鲂。新培育的团头鲂多数为杂合子,少数为纯合子。新培育的团头鲂()A.与野生型团头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C.杂合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基因重组D.纯合子的基因型都相同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20分)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