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都体现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一、阅读准备1、读准下列字的音:骨骼gé鸟臀目恐龙tún地壳qiào(子弹壳ké)岛屿链yǔliàn深渊yuān驮tuó流逝shì天衣无缝fèng褶皱zhězhòu两栖动物qī薄báo金属铱yī潮汐xī尘埃āi大劫难jié将来jiāng(将领jiàng将进酒qiāng)应急措施yìngcuò硅guī排斥páichì趋势qū陨石yǔn(损害sǔn殒命yǔn)衍射yǎn2、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追溯:溯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一)分组讨论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5.小结本文的行文思路。(1)行文思路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2)文章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总——分——总)(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7.揣摩语言(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举例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