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一、重点难点分析1.“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同时该部分内容层次繁多,难点集中,是教学处理的难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克服盲目从众心理,积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中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认识问题容易片面,帮助他们辨证地看待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应注意从社会实际入手,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理解社会的主流是积极的。中学生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不高,引导他们克服盲目从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选择,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2.“养成亲社会行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亲社会行为是新课程标准引入的一个新概念,它泛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自觉落实行为要求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切实通过情景模拟、榜样示范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二、教学建议1.关于第十一课总的教学建议(1)在内容处理上,注意两个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为学生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心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自然体现。在教学中应注意前后联系,围绕“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教育主题,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2)要准确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注意教学引导的角度。亲社会行为是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亲社会行为属于社会行为中的道德行为的范畴,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要比利他行为的外延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无私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也包括带有个人目的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要注意多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去探讨亲社会行为的意义,不要简单地理解为道德要求。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要坚持说理和导行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避免从概念入手,进行空洞的说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灵活运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赋予学生特定的人物角色,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自觉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自主感悟亲社会行为必须的技能。注意情感教育,进行必要的移情训练。同情心是一个人实施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换位思考,体会身处困境的人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促进学生落实亲社会行为。2.关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教学(1)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从生活层面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注重学生体验和感受,避免按社会领域简单介绍。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发展变化发生的原因,初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增进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和兴趣。(2)准备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课前收集反映家庭生活和身边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资料、趣闻和故事,在课上交流。(3)设计教学活动时,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设计和资料支持。比如让学生填写生活中出现的新词汇,通过词汇的变迁认识社会的发展。在开展这个活动时,应注意正面引导,消除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指导学生结合相关链接中城乡居民生活变化的资料理解社会生活的进步。3.关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教学(1)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首先要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的具体层次结构,突出教育主题。该层次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理性态度两个大方面展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