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资源》教学设计[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理论,本课选取冬储大白菜这一生活题材,为学生建构学习和探究的平台。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引领学生直面社会现状,将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推进过程。阐释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教学内容]按照本册教材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和在何种背景和舞台上生产的逻辑结构,第九课作为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要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是正确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所以本框题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宏观的、初步的认识。上好本框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学好下一框题,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经济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情感上相信,在行动上践行。2、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其优点。通过学习“市场机制”的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能力和运用市场机制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对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探究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优点。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分析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进而探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学情分析]认识力: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并注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现象的热情,能够独立形成对经济社会的评价和理解。认知局限: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所限,难以从社会和历史角度看待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教学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优点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情境体悟式[教学过程]导入(师):“牡丹为花中之王,荔靶为百果之先,独不论为百蔬之王,何也。齐白石”设问:大家猜一猜哪一种蔬菜被称作百蔬之王?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给出答案。其实就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大白菜。新课教学:[当家菜](师):今天,我们就说说大白菜的那些事儿。说起大白菜,它承载了人们对于一个时代的回忆。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播放视频1:计划经济时代回忆当时的大白菜可是有着“当家菜”之称的。那时,每年冬天就能听到下面这样的新闻报道。下面请大家看两段当时的新闻报道:“1957年,北京市委把白菜列为国家二类物资,统购统销。取缔自由市场,不准机关、企业、院校等单位以及菜贩直接去农村收购蔬菜。”——文字来源《人民日报》“1982年10月,北京某副食店接到市政府文件:今年全市计划供应大白菜4.5亿斤……西城区约1.3亿斤,居民6300万斤、机关2200万斤、市销900万斤,贮存600万斤。政府实行限量分级供应,一级菜每人限购30斤。”——文字来源《北京晚报》设问:在今天再普通不过的大白菜,当时的政府为什么定为国家二类物资进行限量分级供应?(生:稀少。)追问:相对于什么而言是稀少的?(生:人们的需求)。(师):像白菜以及白菜生产所需要的各类生活和生产物资,我们称之为资源。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即使在今天,资源有限而需要无限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因此需要人们在使用资源上作出一定安排的过程就是合理配置资源。北京市政府采用的“限量供应”是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虽然也有市销900万斤,但与9亿斤的计划供应量相比,比例极小,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当历史的指针从1978年开始拨动,中国大地上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革。有些变化,看似细小,却很值得品味。出示1982年排队购买大白菜场景和超市选购商品图片。你们知道超市是哪一个在中国出现的么?(生:参与游戏并简单说明理由。)(师):1979年在计划经济下已经陆续放开部分产品价格。1989年大白菜这样的二类物资也结束了计划时代。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超市恰恰是1992年进入中国。透过这样的细节我们追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足迹,看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名词点击: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随着左边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