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课程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而设计在此之前进行探究实验。细胞呼吸是细胞内重要的代谢活动。它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极其微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很难通过非常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所以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并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不仅在于发展探究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作好铺垫。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课堂的主体。在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从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达到能力的互补和提高。对于学生,一方面已经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糖类的功能等知识,同时初步了解了细胞呼吸的知识,但对细胞怎样利用糖类还不清楚。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探究欲望高,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不具备进行独立探究能力。因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知道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认识酒精对生物细胞的伤害,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本探究实验的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是教学的难点。四、设计思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探究活动。针对普通高中的教学实际,本案例设计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和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教学基本过程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并引入探究→进行探究→提出结论→迁移拓展。五、教学准备: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六、教学过程学习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汽车的行驶需要燃料提供能量。在汽车的发动机中,汽油的燃烧是剧烈的氧化过程,这一反应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能量。同样,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等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也来自于细胞内的一种类似“燃料燃烧”的过程——细胞呼吸。学生倾听,思考。引入新课,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过渡到细胞呼吸在生活中的应用:家庭如何蒸馒头,如何酿酒?继续提问: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松软?酿酒是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提出疑问:馒头比较松软是因为蒸馒头过程中CO2气体的作用,CO2气体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无氧条件下能产生CO2吗。酒精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吗?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教师仔细龄听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确定要探究的课题。学习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发表看法,作出假设并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并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尝试作出各种假设。如学生甲:CO2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