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课自主赏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作家作品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2.背景解读本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前后,地点在今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内容记叙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的情景。全文以骈句为主,以诗笔行文,笔触流畅自然,风格清新洒脱,全文洋溢着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名作。3.相关知识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而这些雅集酬唱活动中又每每形成相对集中、固定的诗人群体,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4.文化常识【金谷酒数】晋代石崇有金谷园,曾与友人宴饮其中,作《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例如: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字音识记①从弟(cónɡ)②秉烛(bǐnɡ)③独惭康乐(cán)④琼筵(yán)⑤羽觞(shānɡ)2.辨形组词①②③3.通假字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通“叙”)4.一词多义(1)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动词,迎)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副词,预先)水逆流百余里(动词,向相反方向活动,反常理)忠言逆耳利于行(动词,抵触,不顺)摧灭群逆(动词,叛逆,此处用作名词,叛逆的人)(2)若浮生若梦(动词,像)若毒之乎(代词,你)孔子生而不知其父,若母匿之(代词,他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连词,假如)(3)假大块假我以文章(动词,借)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动词,宽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凭借)汉人未可假兵权(动词,给予)乃悟前狼假寐(形容词,虚假,假装)假令仆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连词,假如)(4)伸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抒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动词,陈述)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形容词,舒展,伸直)5.词类活用(1)古人秉烛夜游(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名词作动词,作诗,咏诗)6.古今异义(1)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大自然。今义:多指身材高大的人。(2)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比喻暗含的意思;关于事情的做法。7.文言句式(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判断句)(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判断句)(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状语后置句)(4)大块假我以文章(状语后置句)(5)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省略句;判断句)(6)开琼筵以坐花(省略句)(7)飞羽觞而醉月(省略句)1.文章写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中宴饮时,着重体现了一个“乐”字。试分析“乐”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1)高朋满座,人杰才俊。(2)高谈阔论,畅所欲言。(3)良辰美景,开怀畅饮。(4)赋诗抒怀,其乐融融。2.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提示:作者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接下来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当然,这种变化,也正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3.有人曾评价“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一句“看似平奇,实则奇奇”,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谈谈你的理解。提示:同意。这句话,只用了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1)“春”字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了,让人仿佛感到春天的温暖,看到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地气一上升,形成袅袅轻烟弥漫于空气中,给自然景物披上一层轻纱,给人以文采焕然、赏心悦目的感受。(2)这两个句子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阳春”是多情的,她用美丽的“烟景”来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平淡的语言将满心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4.本文从语言到内容都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