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墨池记鹧鸪天·西都①作[宋]朱敦儒我是清都②山水郎③,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④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注】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③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④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赏析】此词袒示了作者喜爱山水傲视王侯的情怀。词开篇即以“清都山水郎”自命,表明自己爱好山水乃是出于天性。接着,“天教分付”句又进而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放笔直陈中,不唯胸臆毕见,而且豪气四溢,直摩东坡壁垒。“曾批给雨”二句仍然假托天意以抒怀抱:既然天帝钦准我管理雨、风、云、月,我岂能不与之长相亲和?言外颇见避世远俗、栖心自然之意。换头“诗万首”三句遥接上片中的“疏狂”二字,对之进行形象化的图解。“诗万首、酒千觞”,既是极写其诗思之富、酒量之豪,也见出他对诗酒钟情之深。“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写照。不仅表现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夷,而且流露出鄙视王侯的铮铮傲骨。结句“玉楼金阙”二句重申不愿返回朝廷、追逐名利,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的文学家。登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六年(1083)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曾南丰”,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探寻背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临川郡的州学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轶事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扬雄。”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也更加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字音洼然(wā)邪(yé)肆恣(sì)(zì)于楹间以揭之(yínɡ)辨形组词①②③④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羲之之书晚乃善:精妙。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显明,显著。③于楹间以揭之:厅堂前面的柱子;揭示,标明。④推王君之心:推究,推求。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影响。文学文化常识曾巩,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初步感知通假字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通“彰”,显明,显著一词多义①临②信③及④书⑤能词类活用①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形容词用作名词,专长。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使动用法,使……愉快。古今异义①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古义:学习书法。今义:学习读书。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古义:主管教育的官员。今义:高等学校职别最高的教师。③则学固岂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