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教材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古代叙事散文,都具有情节的生动性、人物的形象性,适合做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起始材料。文章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用法规范,学习这本文,能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是典型的历史著作,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人物,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做好铺垫。本文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又能体现大著的特点,学生学习之后,可以举一反三。学情分析:教学重点: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学方法:1、诵读感知法2、讲解法3、自主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三、整体感知: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作业: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第二课时一、帮助学生积累古汉语知识⑴重点词微、信、诚、以、购、迟、顾、遗举、就、引。⑵通假字说、淬、以、陵、反、决、振、宾、见、还、奉、卒。⑶文言多义实词兵、私、穷、为、就、引、见、意、使、还、陈、顾、提。⑷、词类活用北、函、前、远、闻、迟、上、怪、箕踞、旦暮、生。⑸、古今异义涕、穷困、长者、有意、遇、深、于是、不顾。⑹、文言特殊句式。⑺、文言固定结构:【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