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联系实际,引入课题。学生初步看化验单,提出疑点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探究,解决疑点问题。通过小竞赛,巩固学习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培养创新精神。2.教学过程的说明:(1)联系实际,引入课题。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看病就医入手。此时可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思考:“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有到医院验血的经历,当你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后,是怎样知道化验结果的?”学生往往是通过医生、家长等途径得知化验结果,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看化验单知道化验结果呢?如果这节课你们能够认真探索,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从而引入新课。(2)学生初阅化验单,提出疑点问题。课前教师应让学生收集自己或他人的血常规化验单及病历(重点看患者症状)。课上学生阅读自己收集的化验单,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看“项目”和“测定值”这两栏,并提出阅读中的困难及疑点问题,学生可能会对下面问题提出困惑:项目中的英文缩写表示什么?各次测定值是否正确?化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为了使每组学生都能对血常规化验单有较全面的分析,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各项测定值都正常的化验单。分别有一项测定值不正常的化验单(后面附有患者症状)各一份,补充给材料准备不足的小组,使学生手中的材料更加丰富,便于他们全面分析问题。(3)分组合作,解决疑点问题。①引导学生了解各项目中英文缩写的含义。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正常人的血常规化验单,并根据各项测定值判断前面各项目中英文缩写的含义。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所学知识可判断出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PLT代表血小板,而对Hb的含义难以判断。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红细胞和贫血的知识,并向学生交待Hb的含义及其正常测定值。为了使学生加深记忆,可向学生指出:RBC中的R是英文“红色的”第一个字母,WBC中的W是“白色的”英文第一个字母(这两个单词学生很熟悉)。②引导学生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测定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找出不同患者的化验单,并分别找出不同化验单上不正常的测定值,判断测定值是偏高还是偏低。各小组对照病人的症状讨论引起不正常测定值的原因。各小组边讨论分析边以表格韵形式对造成各项测定值偏高或偏低的可能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为了使学生资源共享,还可以建议各组学生交换材料,以使各组的总结更加全面。最后由各组提交讨论结果,并用实物投影展示。为了使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做出正确评价,教师可用投影打出血常规化验单说明表,各组学生对照说明表找出各组结论中的不足之处并评选出讨论最认真,分析结果最准确、完整的一组。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某项测定值不正常,能否说被检人一定是患了某种疾病?为什么?通过以上讨论,使学生清楚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其他化验结果,对检查结果做出准确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被检人的性别、年龄、生活地域、职业特点及所处的状态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分析问题时应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结论的片面性。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个别解答,或在课上的最后剩余时间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加以解决。(4)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利用投影依次打出不同患者的化验单,然后由各组学生找出每张化验单中不正常的化验值,并确定测定值是偏高还是偏低,写在纸上。最后利用实物投影展出各组答案,选出写得最准确。最全面的一组为优胜者。通过竞赛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提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初看化验单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方便患者,你认为对化验单应做哪些改进?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会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如项目一栏应标出各项的中文名称;在患者测定值旁边应列出正常参考值,以便患者对比;应标出检查结果不正常的一项……通过这些思考,可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