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教学难点: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中央政治制度(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1、汉: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推荐的依据是孝廉。)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有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一般由世家大族担任。)3、隋唐:科举制(1)、产生原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发展历程:①、形成: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实行分科考试,设进士科,②、发展: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成为定制③、完善:宋、元、明、清⑶、影响:积极: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消极: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四:知识探讨: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1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础练习】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A.起用布衣为相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C.设内阁D.以丞相领政。3.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B.河北、山东C.西藏D.岭北6.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7.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