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4、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和原因。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运动、发展的观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教法与学法:读图法、绘图法以及演示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具地球仪、三圈环流模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局部地区发生的热力环流,其实在整个全球也发生着大规模的大气运1动形式----大气环流。那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新课教学: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文活动:(教师板画示意图,学生也画)讲解: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地区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讲解: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单圈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讲解: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来说:教师演示三圈环流模型,讲解,学生用纸笔边看边画: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到30º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º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因此,就在赤道与30º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讲解: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º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2参照讲授情况补充历史故事: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贸易风”。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这样在30ºN和60ºN之间形成了一个中纬环流圈。讲解:北纬60º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这样在60ºN与极地之间形成了一个高纬环流圈。讲解: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学生活动:完成并描述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绘制出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师生归纳: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