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设备润滑原理与方式VIP免费

设备润滑原理与方式_第1页
1/34
设备润滑原理与方式_第2页
2/34
设备润滑原理与方式_第3页
3/34
设备润滑润滑是所有运动机械设备采用的减少接触面间磨擦、磨损和发热,降低噪音、冲击、振动和动力消耗,延长使用寿命的必须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对水泥厂设备而言,或多或少处于多粉尘、高温度、低转速、重负荷和重载启动工况,合理润滑显得更为重要。一.润滑原理和润滑方式1.润滑原理润滑剂包括润滑油、润滑脂和固体润滑剂三大类,两个摩擦副间条件不一样、选用的润滑介质不一样,其润滑机理也就不一样,通常可分以下几种:1)液体润滑:一个摩擦面相对另一静止的摩擦面以一定的方向和速度运动的同时也将润滑油带入,在两个摩擦副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油膜,摩擦副间始终不接触、基本无磨损,且摩擦系数低,因此从润滑本身来说,这种方式是最理想的,但要获得这种润滑方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载荷不过大:载荷必须小于油膜的承载力;b.足够高的速度:速度高、带油量大、形成油膜的能力强;c.适合的油楔结构和高的光洁度:表面要有利于形成油膜;d.合适的润滑油粘度。(润滑剂一般都用润滑油)2)边界润滑:液体润滑条件苛刻,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不了,而是处于一种液体到摩擦面直接接触的临界状态,这时润滑剂在摩擦表面间有一层极薄的油膜(较液体润滑薄得多),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易被表面间凸出部分破坏,造成金属间直接接触,即处于边界润滑状态,它虽没有液体润滑理想,但也能有效地减轻磨损、降低摩擦系数。根据润滑剂特性的不同,形成边界膜的机理分以下二种:a.吸附膜:由润滑剂中的某些极性分子(如脂肪酸、硬脂酸类)吸附在表面形成,影响因素有温度、速度和载荷(温度超出范围吸附膜失效,摩擦系数增加;速度增加摩擦系数下降直到一定值载荷不过大过小,摩擦系数基本不变,过大吸附膜脱吸)不适合在高温、高速、重载的工况下使用。b.反应膜:由某些活性元素(如硫、磷)与摩擦面起化学反应形成。与吸附膜相反,反应膜在一般载荷下效果并不好,只有在极压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极压状态下,常因过载、冲击、高温等情况,使极压膜破裂,这时油中极压添加剂再与破膜后漏出的新金属起反应,生成新极压膜,如此反复。因此当润滑剂中既有脂肪酸类极性分子、又含极压添加剂时,一旦吸附膜被破坏就生成极压反应膜来满足润滑需要。(油和脂都能形成这种润滑方式)3)固体润滑:在摩擦表面间加入固体润滑剂,使摩擦在固体润滑剂内进行,从而达到润滑的目的。虽固体润滑效果差,但简单、不需要单独润滑设施、适应的温度范围宽、对灰尘不敏感、没有滴漏和污染,也被广泛应用。2.润滑供给方式润滑剂供给方式可以有集中和分散、连续和间歇之分,润滑方式不同、使用的润滑装置也不同,在水泥厂常见的有:1)稀油站集中循环润滑稀油站集中循环润滑的核心是由油箱、油泵、冷却过滤器、阀门、仪表等组成的稀油站,通过管道向各个润滑点连续供油。突出优点是:供油充足效果好,并能起到冷却作用,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是目前最先进可靠的润滑方式,所以虽然本身较复杂、价格也高,但仍被水泥厂关键的设备(如磨机、大型减速机等)普遍采用。用稀油站,油循环使用、油自动供给设备的各个润滑点,设备的管理变得简单了,稀油站的维护问题是否要担心?其实稀油站早已是定型产品,现在国内液压元件越来越过关,所以质量是有保证的。使用注意的是:注意密封(油、水)、及时清洗过滤器、2)油池飞溅润滑在中小型减速机上应用,通过使大齿轮部分轮缘浸入油池,转动时将油飞溅到各润滑点。优点是没有润滑装置、简单;缺点:油不能冷却(有的油池内配盘管冷却)、过滤,启动无油、各润滑点供油不均。使用注意的是:保持油面位置(高低)、注意密封(油、水)、加油要控制油质平时要检查油质(变质、脏)。3)油勺润滑在回转窑托轮轴承应用,借助于轴的转动通过油勺将油从油池倒入淋油盘,向轴承供油。优点:简单、供油量大;缺点:启动无油、不适宜转速过高场合。使用中同样要注意油质、防止杂质。4)干油泵集中润滑由干油泵将润滑脂从储油器中吸出,通过给油管路向各润滑点(自动)给油,都用于同一设备润滑点多且分散、润滑要求较高或手工加油不便的地方。如窑尾密封、取料机。使用时注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设备润滑原理与方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