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前言对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材料是主打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投放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认识材料、研究材料、分析材料,才能减少材料的投放盲目性,保障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活动区材料分析区域活动的材料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材料的价值?这是材料投放必须澄清的重要问题。(一)材料的类别活动区的材料很多,也较复杂,一般来讲,可以进行如下划分:1、根据材料的功能进行的分类(1)主体材料(2)辅助材料2、根据材料的性质进行的分类从材料的性质看,可以分为:(1)成品材料(2)半成品材料(3)自然材料3、根据材料的结构进行的分类从材料的结构看,可以分为:(1)高结构材料(2)低结构材料(二)材料价值的分析为避免在材料投放方面过于随意和盲目现象的发生,教师应该注意:1、要有分析材料价值的意识教师拿到材料后,不要急于投放,而应充分考虑材料自身拥有的典型价值和延展价值,以及适合投放的区域、投放的方式,从而减少材料投放的盲目性。2、要有分析材料价值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对材料本身价值的把握和对幼儿年龄特征的把握两个方面,关键是要做到材料特点与年龄的匹配。3、要认识材料价值分析的过程材料的价值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区域活动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析材料特点—分析可能引发的活动—与其他材料组合,投放到相应区域—观察幼儿活动,开发更多玩法—调整材料组合或投放位置,引发新的活动—观察幼儿活动,这样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搜集了材料,首先要去分析材料的特点,以及材料可能引发的活动。教师将材料投放到相应的区域后,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引导幼儿开发出更多的玩法,挖掘材料更多的价值。二、投放适宜的材料(一)什么是适宜的材料所谓适宜的材料,是指材料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相适宜,能引发幼儿高效的活动、积极的发展(二)如何获得适宜的材料很多教师困惑,每个班有那么多区域,需要的材料那么多,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1、购买2、教师、幼儿共同收集3、请家长帮助收集4、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三)材料的分类盒整理1、根据材料的用途、性质等进行分类、并用较固定的容器盛放。2、利用标记符号,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后的材料整理。三、各区域常规材料分析了不同材料的性质,对区域活动的材料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生活操作区、美工区等常规区域具体需要哪些材料呢?希望我的介绍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一)生活操作区1、抓的练习:乒乓球、玻璃球、豆子、花生(每个托盘放两个小碗)2、夹的练习:夹馒头的夹子、乒乓球、筷子、软布包、夹衣服的夹子、动物头像(花猫、螃蟹、刺猬)3、舀的练习:勺子、玻璃球、豆子、大米、小米4、倒的练习:豆子、大米(小班)茶壶杯子(中、大班)5、穿(串)的练习:珠子、吸管6、扣扣子的练习:按扣、粘扣、带扣眼的纽扣、小衣服、系鞋带、打蝴蝶结(大班)7、编织的练习:(针对中大班,彩条纸、广告纸、卡纸条)(二)美工区1、绘画2、泥工3、纸工4、立体塑造5、拓印绘画画纸:绘画纸、打印纸、宣纸、刮画纸、色卡纸、瓶子、纸盘、石头画笔:水彩笔、油画棒、毛笔、粉笔、棉签、刮画棒颜料:水粉、丙烯盛颜料工具:调色盘、颜料盒、废旧的各种小喷壶泥工橡皮泥、软陶、自制泥巴、自制面团、牙签、冰糕棒、塑料刀、模具纸工小班(撕纸、团纸、粘贴)废报纸、皱纹纸、蜡光纸、挂历纸、豆子、蛋壳、果壳、毛线、固体胶、胶水、浆糊中大班:(折纸、剪纸)图画纸、废报纸、彩纸、卡纸、蜡光纸、废画报、剪刀立体塑造牙膏盒、纸杯、各种瓶子、固体胶、双面胶、白乳胶拓印小汽车、树叶、小手、小脚(三)表演区(音乐歌舞表演、故事表演、装扮活动)1、音乐歌舞表演:放音设备、音乐、各种服装、头饰、话筒、道具、乐器2、故事表演:故事书、大一点的挂图(帮助记忆情节)故事中主要角色头饰、服装、手偶3、装扮活动:有特色服装、头巾、首饰、镜子(四)建构区积木、插塑玩具(插接、镶嵌、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