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目的:1.掌握五言诗的节奏特点。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了解陶渊明诗歌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创作风格。4.学习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教学重难点:学习陶渊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探究法3.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完成以下两道选择题: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你们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你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了琐碎的人生,我总是在不断的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作过和你们一样的选择题,但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文章和田园诗歌(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二、介绍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衰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谥为“靖节”,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弃官归家有何得舍?舍:世俗利禄的束缚仕宦人生的理想得:自由独立的人格田园归隐的空间1三、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呢?明确:归。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归到田园,那么,诗人是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呢?归后感觉如何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渎,并找出原文来回答。答案:略。小结:本诗讲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及重返自然的生活情景和感受。四、探究诗歌感情1.请找出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有蕴含的感情。“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板书对大自然爱丘山田园生活恋旧林的向往思故渊2.结合背景,说说这些诗句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些意象指什么?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尘网(喻仕途)樊笼羁鸟(失去自由的人)厌恶官场池鱼过渡:诗歌除了用直抒胸臆和意象来展示自己所想表达的感情之外。还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明确:融情入景3.赏析作者所描绘的田园风光(1)找出作者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句。教师点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作者在这里描绘了哪些景物?教师点拨: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3)这些都是乡村里相当平常的景物,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又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精美的语言重新加以描绘)教师点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勾勒出简朴的生活。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接着作者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像国画家画远景时,淡淡勾上几笔水墨。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尤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但这样的景象似乎太过清静,缺少活力。所以作2者最后添上了最富有农村环境特色的鸡犬之声,使整幅画面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