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词语集注2.《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项脊轩志》是归有光代表作。文章借“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生活的琐屑往事。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同时表现作者虽处败屋之中而又自得其乐的旷达态度。作者把项脊轩作为家庭变迁史的见证,也作为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一切与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相关的人和事,都可以编织在一起。不以某人某事为主干,恰恰突出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使每一人事都给人以深刻印象。尽管“余既为此志”以上是作者结婚前所写,以下是他十三年后所补记,却不给人以拖沓或散漫的感觉,倒像一气呵成。形散而神聚,正是本文结构上的一大特色。但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它的情致深婉和浓郁的人情味。作者的抒情技巧是很高明的。他先用。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语,作为文章的情感线索,与上述结构线索合而为一,把全文连贯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无论叙事、写人、状物还是议论,都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写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迁,就突出叔伯分家后庭院被分割成几块,各自筑墙以互相隔开的情形,从而流露出家世沦落的感慨。写人物,则或间接或直接回忆其生前的琐事、琐谈,以刻画她们的音容笑貌。其中,细心抚育子女的母亲,期望孙儿读书有成的祖母,恩爱而又好学上进的妻子,甚至连稚气未脱、好奇好问的妻妹,无不形神兼备,个性鲜明。使人觉得,作者魂牵梦绕,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几位至亲骨肉;因其深挚的悼亡和怀念之情,就附着于这些成功的形象描写中。文章最后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一种托物寄情的手法。物在而人亡,睹物自然伤情,对亡妻的哀思也就更加深沉。非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写出如此动人的情境的。总之,过去的生活,几位亲人在世的时候,曾使作者“多可喜”;而亲人的相继去世,家世的衰落,及眼前的孤独,又使他“多可悲”。比较起来显然悲大于喜,所以文章是以写悲为主。但作者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却详写喜而略写悲。大量篇幅是对往日亲切和睦的家庭生活的回忆,而写悲只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等不多几句。结果往日愈喜,愈显出今日的悲凉,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真实自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的另一特点,是语言简洁质朴,生动传神。如写项脊轩的月下奇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最普通的家常语,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哀思。如写老乳母的回忆,就同时写出了两个人物,充满生活气息。还应指出,本文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也给当时复古主义泛滥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这是作者的一个贡献。(《中文自学手册》)二、类文荐读祭妹文(清)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昳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