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突破1.新课导入突破课文内容较深,时代距离较远,有关历史背景较复杂,因而使学生把握文章的难度加大。为此,老师可以参考以下突破办法。①课前,老师可将朱自清先生的《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了解“三一八”事件的真相。②建议找到“三一八”惨案的有关历史纪录片,以录像导入并代替枯燥的背景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课文研讨突破学生将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课前交给老师。老师在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授课时老师要按作者思路抓主要问题,然后带动其他问题的解答。(1)突破要点①重视思路。教读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难句,也要指导学生从理清思路着手。思路理清了,难点不但不难理解,而且能够达到准确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自觉养成“遵路识斯真”的阅读习惯。②品味细节。鉴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本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因此教师不要面面俱到,只可选择一个亮点进行品评。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对刘和珍事迹的叙述,看出刘和珍的为人。在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时,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画出记叙的刘和珍的事迹。第二步是组织学生对事迹分组讨论,最后再形成讨论结果。(明确: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教师可采用抓住刘和珍的神态“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一细节在文中先后出现的次数及其用意等方面进行品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刘和珍是一个和蔼、善良的青年,作者正是以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反衬反动派凶残的虐杀。③本文以作者悲愤交集的感情为线索。在简略记叙的基础上,重在强烈的抒情与深刻的议论,加上内容和语气的转换幅度较大,朗读的难度很大。因此“范读”则显得尤为重要。好的“范读”将会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范读”可由教师完成,也可由几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课前辅导)完成,也可听看有关的音像资料。(2)思路突破案例——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作者的“悖谬”之处作为分析文章的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一向讲究用语简练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啰唆’?”“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怎么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这样的语句出现的前后语境,反复阅读,对照分析,明确如下结果: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的。“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