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案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第二方案)【教学建议】1.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方法,在训练中提高写作技能。2.注意事项:鉴赏范文与思考感悟相结合;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素材与学习写作技巧相结合。3.重备调整:引导探究有关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激发独立深刻思想,在写作实践中训练能力。4.学法指导:从经典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素材;读写结合。【专题概说】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写一篇文章都得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否则,还有再说的必要吗?通常人们都感到写作比阅读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沿着别人开出来的路走,当然容易;而自己披荆斩棘,边开路边前进,自然会困难得多。写作就是这样用思想开路的艰苦劳动。学生作文虽然与成年人写作不同,但必须培养创新意识。这不但是为了写好文章,也是为了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不等于猎奇,也不等于只写新事物,如果大家都去写,也不一定就能写出新意。创新要独辟蹊径,具体一点说,就是要写:(1)人们常遇到,却没有引起注意的问题;(2)人们已经注意到,但却不以为然的问题;(3)已经有人谈过,但却没有谈到点子上的问题;(4)已经有人谈过,但却没有从这个角度谈过的问题。写作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新,二是材料新,三是表现形式新。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因此思想新最为重要。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每写一篇文章,就要有超过前人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章的作用。思想新虽然重要,却不容易做到。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会感到更加困难。而且有些公认的道理和传统美德,例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尊敬师长、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勇敢坚强、勤劳朴实,等等,是需要不断写文章进行宣扬,让人们反复认识的。因此,即使思想不够新,只要材料新,有新的论据、新的故事、新的人物、新的景象,也能打动人,给人以启发。要使材料新,一要注意自身经历、见闻的独特性。例如自己的某种经历是其他同学没有的,自己阅读的某本书是其他同学没有读过的,从这里取材,便容易让人觉得新鲜。二是要善于对常见的材料翻新。例如课本上的材料,如果还从原来的角度用就不新鲜,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用,即使大家熟知的材料也会有新鲜感。有时,文章的思想、材料都不算新,如果表现形式有特色,例如构思新巧、语言优美,运用了与众不同的形式,也会吸引读者。因此,在这三新之中,只要有一新,文章也就有价值了。【技巧点拨】(一)见解出新常事见常理,这是正常的思维;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眼光看问题,于常事中见新义,这是创新思维。所谓“见解新颖”,就是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富于独创性这里的“新颖”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见别人见不到的深度,别人只看到表面,你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二是于常事中见别人看不出的事理,别人只看到人所共知的,你却看到其他角度,这可谓之“巧”;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相反的事理,别人按正常的思维想你却看出了蕴含在正常之外的意思,这可谓之“新”。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入手提炼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1.化大为小。化大为小是立意求新的有效方法。能透过一滴水看见太阳,才会从思想上拥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具备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要善于从宽泛的考题中抓住精彩的瞬间或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力求从片言只语中落笔,洞隐烛幽,深入发掘,在叙事写景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想做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景一物一事一理,而应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见解自然会新颖脱俗。精彩片段:当一颗普通的种子掉落在达尔文的脚边,他将它拾起,数十年后,《进化论》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一只流萤飞过泰戈尔的窗前,他仔细凝望,不久,美妙的诗篇传到了人们耳边;当一缕光线在爱因斯坦的身后投下一片影子,他反复思量,数年后,光量子理论震惊了全世界。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事物却让人悟出了天地的玄妙,品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