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3.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二、检查预习三、朗读课文及注释四、课堂质疑第二课时五、文言知识自主梳理1、通假字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2、古今异义(1)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3)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5)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7)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8)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13)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不堪。今: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3、词类活用:(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4)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5)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6)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7)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8)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9)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10)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4、特殊句式:(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