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思路一、教学目标1、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二、教学设想:了解背景: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一轮的“西风东渐”,一批青年作家成为先锋实验小说的领军人物,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当时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概括故事: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我”在某一天出门远行的经历、感受。文章可分出若干情节:盼车、搭车、抗劫、驻车。盼车是故事的起点,显示“我”有一个好心情。搭车是故事的继续,仿佛有一个美好的旅行。抗劫是故事的高潮,祸从天降,抗暴无力,孤愤无援,付出“伸张正义”的代价。驻车是故事的结尾,主人公与破损的车相伴,成为无可寄身的“旅客”,结束旅行的一天。分析人物:小说中的人物都没有鲜明的个性,他们都富有象征性或寓言性,成为思想理念的产物(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挑战)。鉴赏语言:这篇小说语言较有特色,虽然字句寻常,但新鲜生动,机智风趣,细细品味自有各种意趣。通常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十八岁出门远行》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所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传统小说或许更关心写什么,现代派小说更关心怎么写,所以本文重点是鉴赏语言。自读课,学生在老师和引导下读读、议议,拟用一课时。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