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2.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赏析文本精彩的语段。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引导学生背一下)《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乡愁》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二、感知课文内容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2、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3、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请简要分析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过程中注意点拨。找出文中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并引导他们交流讨论第2节——“杏花。春雨。江南。……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第4节——“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第9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作者是从几个角度写雨“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重点描写的是听觉。触觉:冷雨。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叠词)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味觉:舔舔吧,那冷雨。重在听觉4、重点品读第四、五段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然后回答问题:①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②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③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④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5、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