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第2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二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三学习第2、3、4段基础知识梳理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重要实词虚词词语逾:越过而:你乳:名作动用乳汁喂养兹:这里若:你竟:全、整类:像比:及、等到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禁:忍住得:能够大母:祖母往往:古义,到处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呱呱:gū小儿哭泣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一词多义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然沛公然其计,从之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杂然相许巨是凡人然自后余多在外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凡再变矣后秦击赵者再特殊句式:1儿寒乎?欲食乎?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1\"先是……凡再变矣。\"2\"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五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情感。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教师点拨学生翻译。这段议论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作业: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1背诵2、3、4三段。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3预习最后两段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