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第二方案)【教学建议】1.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方法,在训练中提高写作技能。2.注意事项:鉴赏范文与思考感悟相结合;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素材与学习写作技巧相结合。3.重备调整:引导探究有关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激发独立深刻思想,在写作实践中训练能力。4.学法指导:从经典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素材;读写结合。【专题概说】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怎样写得深刻。人人都知道文章应当写得深刻,可是怎样才能写得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刻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水平,只有有了深刻的思想,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深刻。这不是一次写作课所能解决得了的问题。本专题训练只能引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指明努力的方向,并指导一点思考的方法。为了重点突出,方法又不能介绍得太多,这里只介绍了“以小见大”“比较鉴别”和“探究因果”等几种。“以小见大”就是窥一斑而知全豹。有的是把典型的小事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上去思考。例如从一个人的变化,一个家庭的变化,认识到社会的变化。有的是看到事物的苗头,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从而看出它的意义。课本“话题探讨”里提到的,商朝的箕子由商纣王吃饭的变化,看到了纣王思想的变化,想到国家前途,预见了商朝的灭亡。有的是从看似不相干的小事,悟出了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就是由登山这件小事,悟出了治学、做事的大道理。“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人们正是看到了事物的差别,从它们的不同中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从而才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较有纵比和横比两种情况。纵比就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它的发展趋势。例如,近三年和前三年相比,中国大陆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横比则是将同类的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它们的特点。例如,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同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对比,看看高低如何,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对比都有助于深入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使认识深入的方法之一。事物的发展结果都会以某种现象表现出来。如果面对这种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出它产生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只有探究到事物的成因,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办法。【写作指导】1.联系过去的阅读积累,在前人的基础上立意。一篇文章的立意是不是深刻,通常是相对已有的文章而言的。面对一个话题,要尽量多地了解一下别人已经写过哪些文章,已经有了哪些说法,这样就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要在与这些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自己思想的火花,要在与这些思想的比较中,发前人所未发,让自己的立意走向深刻。可以就一个话题全班集体讨论,说说哪些观点、材料别人已经说过了,用过了;哪些观点、材料才是新的。2.将立意放到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写文章都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立意深刻,就要触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她说:如果你的文章正好击在社会绷得最紧的弦上,哪怕你说得很平常,也能得到很大的反响。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同学们通过报纸、电视等传媒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这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认识,还能学习评判事物的方法。3.对于文章的中心,要恰当“深化”,而不要过分“拔高”。这不仅是同学们写作文,也是成年人写文章经常遇到的难题。可以在讲评课上拿出估计有争议的立意,让同学们讨论。4.和相关单元联系起来学习。在必修④里有一单元是“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辩证分析是使文章深刻的基础。本册书后面还有一单元“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深”和“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要瞻前顾后,处理好与这些相关单元的关系。【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