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河南省新乡市原阳一中高中语文选修《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2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只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nan)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的生活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2、指名朗读,正音。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良人3、重点理解加点的以下词语。4、、翻译划线部分句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者,其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出,则必餍【满足、饱食。】酒肉而后反【通“返”。】。其妻问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则尽富贵【指富贵的人。】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指良人。】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不曾。】有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也。”蚤【通“早”。】起,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坟墓。】,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不足,又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此其为餍足之道【方法。】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终身依靠】也,今若此。”与其妾讪【讥讽。】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庭院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通“稀”】矣。5、重点研读,欣赏品味。(1)学生精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找出短文中的人物,看看重点写了谁?②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③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①文中的人物有:齐人、妻、妾,重点人物是齐人(良人)②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故事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全文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③故事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者,几稀也!”从作者说理的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而实则内心肮脏的本性。(2)突破重点,深入品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故事中妻对妾有两次转述齐人情况的语句,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这样的处理?②试分析故事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③与其他寓言比较,本篇寓言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