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从做课的教室出来,想着下面的五十多双眼睛和严肃庄重的专家评委,不觉冷汗涔涔而下矣。课是上完了,但还是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以下就理念的把握,思路的安排,模块的设计,活动的构想四个方面反思一下这节课。一、理念的把握。新课改的本质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我认为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发现问题就是课堂的前提,怎样让学生分析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分析问题就是课堂的过程,怎样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解决问题就是课堂的结果。基于此,课堂设计的一切内容必须围绕此内容展开,并且绝对不能脱离此框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就是提示,就是启发。教师不能干学生的活,所以课本里的知识点应由学生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但是,这里学生的活动真的达到目的了吗?每个课堂环节的设计尤其是关于堆砌辞藻那个文段的环节处理的合适吗?这些还有待专家指教。二、思路的安排。既然这节课教的是《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文采,如果这个概念在学生那里得不到明确,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写的有文采。我曾经怀疑过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否有必要,但是事实证明学生对于什么是有文采的概念是模糊的,比如今天上课的时候就有学生认为“结构合理就是有文采”。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呢?理解这个概念后又怎么学习写的有文采呢?首先,课本上并没有通过一种直观鲜明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有文采”,更没有给“有文采”下一个界定清晰,定位准确的定义。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本,通过课本上的三个要点去把握,不仅生硬单调,而且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课改理念。没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感性材料再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来的充实,来的印象深刻,来的真实。因此试图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什么是有文采,怎样才能写的有文采。毕竟,既然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那么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分析,自己解决就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这种比较的方式是否合适,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是否过多甚至单调还有待专家指教。其实,如果是平时的课堂,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学生的同题作文,选出一个有文采一个没有文采的,哪个更有文采一读便知。但是优质课有条件限制,这些东西就只能由教师提供了。因此,就找了两个文段让学生自己比,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有文采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然后再归纳整理,得出关于“什么是有文采”以及“怎样才能写的有文采”的结论。学生如能从词语短语句式文句意蕴等方面总结出最好,如果不能则由教师结合文段加以提示。这个过程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是有文采”是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到的,“怎样写的有文采”是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方法的,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或者由教师强塞硬填给学生的。但是,这样的处理是否有单薄之嫌,或者说这样算不算是架空教材。处理完这个之后,就剩下“锤炼思想”了。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这一节课的教案和课件。他们都没有处理这一问题,这也是让我很困惑的地方。考虑很久我认为教材编者加入“锤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加入这一内容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写不明白,写不清楚,写不准确是锤炼思想的问题,这和文章干瘪或者文思枯涩有直接关系;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仅有文字功夫绝对不等于有文采,否则就会成为堆砌辞藻,而目前很多作文教学尤其是应试的作文教学正有误导学生入歧途的趋势。考虑到这些,设计了一个堆砌辞藻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不能在文字上下功夫,还要从源头上找到写得有文采的办法。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这样处理我依然内心惊惧不安,因为毕竟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是舍弃的。这一点也有待专家指教。三、关于模块的设计。思路理清楚之后,就要考虑这一节课分成几个模块。教学目标上是三个内容,分别是“理解什么是有文采”“掌握增添文采的一般性方法”“了解思想和文采的关系”。这三个模块的难度是依次增加的,尤其是最后一个。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相对较少,且没...